在COD(化学需氧量)废水处理过程中,为确保处理效果、运行稳定和达标排放,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:
一、明确水质特性
准确测定COD浓度:区分可生化COD与不可生化COD(如难降解有机物、有毒物质),采用BOD₅/COD比值评估废水的可生化性(一般>0.3为宜)。
分析污染物成分:识别废水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(如重金属、氰化物、酚类、硫化物等),这些可能抑制微生物活性。
了解水量与水质波动:工业废水常存在水质水量波动大问题,需设置调节池均质均量。
二、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
根据COD浓度和性质选择组合工艺:
低浓度可生化废水:以生物法为主(如活性污泥法、生物接触氧化、MBR等)。
高浓度有机废水:先进行厌氧处理(如UASB、IC反应器),再接好氧处理,提高处理效率并降低能耗。
含难降解有机物废水:需结合预处理或深度处理,如:
物理化学法:混凝沉淀、气浮、吸附(活性炭)、膜分离等。
高级氧化技术:Fenton氧化、臭氧氧化、光催化氧化、电化学氧化等,用于降解难处理有机物。
水解酸化:改善废水可生化性。
三、生物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
控制营养平衡:保证BOD:N:P ≈ 100:5:1,必要时补充氮、磷。
溶解氧(DO)控制:
好氧段:一般控制DO在2–4 mg/L;
缺氧/厌氧段:控制DO < 0.5 mg/L。
pH值调节:多数微生物适宜pH为6.5–8.5,过高或过低需中和。
温度管理:中温厌氧(30–38℃),高温厌氧(50–55℃);好氧处理一般在15–35℃为宜。
污泥状态监控:定期监测MLSS、MLVSS、SVI等指标,防止污泥膨胀或老化。
四、运行管理与维护
预处理单元维护:及时清理格栅、沉砂池,防止堵塞。
避免冲击负荷:高浓度废水应分批进入系统,防止对微生物造成冲击。
污泥处理与处置:妥善处理剩余污泥,避免二次污染。
在线监测:安装COD、pH、DO、流量等在线仪表,实现实时监控与预警。
五、安全与环保合规
遵守排放标准:确保出水COD达到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或行业/地方标准。
防止二次污染: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(如H₂S、CH₄)、污泥应妥善收集与处理。
应急预案:制定应对设备故障、水质突变、超标排放等突发事件的预案。
六、经济性与可持续性
优先考虑资源回收(如沼气利用、溶剂回收);
优化药剂投加量,降低运行成本;
考虑节能措施(如高效曝气设备、变频控制)。
总结:COD废水处理需“因水制宜”,通过科学的水质分析、合理的工艺选择、精细化的运行管理和严格的监控,才能实现高效、稳定、经济的处理目标。对于复杂工业废水,建议进行小试或中试验证工艺可行性。
更多污水COD超标治理案例